無巧不成書,無錯不成報。雖然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媒體披露的消息要做到萬無一失,實在也是個美好的愿望。媒體采集社會變動資訊,沒法和失誤絕緣。關鍵在于,我們該如何看到媒體的誤報。
27日,歌唱家于文華爆料閻肅老先生去世,多家知名媒體隨后引用此消息源,報道了閻肅去世的消息。隨后于文華發微博稱:“鄭重聲明:剛剛所轉閆肅老師的消息不實,嚴重失誤,向老人家及家屬嚴重道歉!”10:10,騰訊發布致歉聲明,為失實報道真誠致歉。
名人的去世烏龍消息,每年都會遇到類似狀況。今年最典型的莫過于3月新加坡李光耀去世消息的誤報。當時,國內媒體雖道了歉,但將責任推卸給外媒,導致輿論的普遍不滿。
而這次事件,無論是于文華還是涉事媒體,都有致歉。畢竟,因腦梗昏迷住院,重度昏迷期間醫院傳出的消息,難免誤導公眾。只是不少網友覺得不可理解:“信源謊詐是媒體的天然缺陷嗎?速度是受眾爭奪戰的必勝武器嗎?”更是有網友覺得這次事件也反映了媒體人關注的早已不是事實和真相,而是生怕落于人后,不經核實隨手轉發!
一個未經媒體證實的信源,在半小時內完成了謠言到傳播到辟謠的全過程,各種媒體形態都加入了這個過程,可謂驚心動魄!媒體誤報的責任無法推卸,但若就此質疑新聞的時效性,未免有點刻舟求劍了。
信息時代,人們對新聞時效的需求客觀存在,媒體若無視時效法則,為每條新聞的真實多方去核對,轉載媒體同樣不信同行媒體的報道,再度去多方核實同樣的消息。如此得來的真實固然可敬,怎奈和信息傳播的規律并不吻合。如果誤報的消息比例過大,說明那是信息傳播規律的問題;假若誤報的比例很低,或者屈指可數,再去苛求媒體把所有消息核實無誤再播發,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沒有人希望自己看到的消息虛假,但虛假消息的存活期才更重要。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辦法避免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播,但可以以辟謠的形式澄清事實,減少虛假新聞的社會影響。那些為避免虛假新聞,要求媒體自己先證明信息絕對真實再傳播的人,只能說犯了真實主義的錯誤。事實上只要媒體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還原事實真相,就應允許媒體犯少量的錯誤。盡量避免媒體報道出現偏頗,同時對難以辨別的新聞持寬容態度,允許他們自我糾正錯誤,這也是基本的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