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車是通過兩大國有企業——中國北車集團和中國南車集團進行合并而組建起來的。中國中車承繼了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業務和資產,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日前表示,近期將公布10年投資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近期,中國中車正試圖從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分一杯羹,以鞏固公司在美國的發展基礎。對此,特朗普政府基礎設施計劃執行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也在“2017國際金融與基礎設施合作論壇”上公開表示: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
事實上,中國中車早已進入美國市場,并在多個州內取得龐大資金規模的合同,在全美范圍內的業務規模也逐漸壯大。在合并以前的2014年,公司贏得了一項5.67億美元的投標,項目內容是向波士頓提供284輛地鐵列車。另外,公司還對設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的一座制造設施進行了投資。除此以外,中國中車還從芝加哥交通局手中拿到了一份13億美元的合同,并正著眼于在紐約等其他大城市里贏得合同。而在,中國中車還與洛杉磯縣大都市交通局簽署了一份價值最多可達6.47億美元的合同。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中顯示,近幾年我國企業在美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2016年出現大規模增長,這與多起大宗海外收購有著較大的聯系。2012年中國企業在美投資規模為93億美元,到2016年增長至307億美元,預計2017年投資規模將增長為453億美元。
數據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在多個成功案例之后,中國中車在美國的市場也更加開闊,發展勢頭強勁。按照新任總統上臺后興建基礎設施提振經濟的一般慣例,此番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全美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呼之欲出。這給中國中車進一步快速打開美國市場帶來較好的機遇,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鐵路網絡,這對中國中車來說是一個頗具盈利潛力的市場。
然而,中美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摩擦,以及一直以來美國民眾和官方對中國的偏見,也使得中國基建企業在美國的發展之路并不順暢。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中美兩國需要一場更貨真價實的經濟大談判,構建一個新的框架,能夠結束目前以對立面為主導的經貿合作關系。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中國建立起了龐大的貨幣儲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國國債。但是,在當今松散的貨幣環境中,中國也面臨一個特殊的困境:怎樣把美國國債這樣的軟美元轉化為硬美元資產,這樣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抵御今后發生通脹的可能性。而通過基建項目投資既可以滿足中國保護儲備的需求,同時也可以使美國減少債務和復興基建。中國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變為更受保護的美國基建股份,為美國的重建提供關鍵的資金,這其實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另外,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基建公司近些年在周邊國家和拉美、非洲等地區的基建項目投資規模迅速增長,中國既然能把其貿易盈余用在建設亞洲鄰國以及投資拉美和非洲國家這樣更具風險的項目上,為什么不把這些錢投到美國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缺口上呢?這對于中國來說,同樣是降低投資風險、改善工作環境的利好面。
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表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在基礎建設領域已經成為各國學習的標桿,中國建設者的步伐也遍布全球,PPP模式也一度成為中國基建方面的制度創舉。目前,中國一年建成的地鐵長度超過美國目前整個系統,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在中國,最大的工程公司在中國,最大的鐵路公司也在中國,而且近些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因此,在基建方面,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在全球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凸顯,國內大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也初現雛形。尤其是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改革的國有企業巨頭,依托長期以來的技術沉淀和雄厚的資金基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全球各國滲透。近幾年,在以國家政府為主導的大型項目上,中國企業在全球各國屢屢獲勝,中國中車在美國市場的開拓也是其全球化布局中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