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仿生假肢是一種機械電子裝置,結合了傳感器、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具備一定的自主適應和學習能力,能夠模擬自然肢體的功能。
智能仿生假肢主要分為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智能仿生脊柱等,其中智能仿生腿能夠很好代償下肢殘缺者基本功能,應用較多。智能仿生假肢通常采用輕量化且高強度的材料制作,如鋁合金、鈦合金、碳纖維復合材料等。
我國是人口大國,交通事故、工業事故、疾病(如糖尿病足)等致殘率較高,肢體殘疾患者眾多,根據殘聯數據顯示,我國肢體殘疾的殘障人士有2472萬。相比于傳統假肢,智能仿生假肢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適應性、運動協調性和反饋能力,可顯著改善截肢患者的生活質量,市場發展潛力大。
智能仿生假肢已成為多個國家康復醫療領域的研究熱點,德國奧托博克(Ottobock)、冰島奧索(Össur)等歐美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生產制造、銷售與服務、品牌生態等方面具有強大競爭優勢,占據著全球及我國假肢市場重要份額。
由于進口假肢價格高,我國肢體殘障人士假肢使用率極低,智能仿生假肢國產化生產意義重大。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為智能仿生假肢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如中國殘聯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科技助殘的指導意見》提到,要積極加強仿生假肢等助殘產品研發,突破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核心技術。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29年中國智能仿生假肢行業全面市場調研及投資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企業在人工智能算法、腦機接口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市場需求、技術突破及政策驅動下,國產智能仿生假肢與歐美產品的差距逐漸縮小。
我國智能仿生假肢研制企業及單位包括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生假肢有限公司、北京工道風行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等,其中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多個公益項目為千余名肢體殘疾人免費安裝了智能仿生假肢。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肢體殘障人群大、殘障人群假肢使用率低,智能仿生假肢市場發展潛力大。相比于進口假肢,國產智能仿生假肢成本優勢凸顯,憑借高性價比,國產智能仿生假肢已在中低端市場形成一定競爭力,未來隨著腦機接口、3D打印、具身智能等技術應用,國產智能仿生假肢將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國產替代趨勢也將進一步強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