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隨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牽頭,引發相關指導意見,加快建設海綿城市,相關路線圖和時間表也已經敲定。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上述工作目標,敲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在明確總體要求的同時,指導意見從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有序建設、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組織實施四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根據指導意見,海綿城市建設要堅持“生態為本、自然循環,規劃引領、統籌推進,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基本原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要加強規劃引領,科學編制規劃,嚴格實施規劃,完善標準規范。要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城市規劃的剛性控制指標,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確區域排放總量,不得違規超排。
要統籌有序建設,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海綿型建筑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各地要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避免大拆大建。
要完善支持政策,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融資支持。要區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屬性,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采取明晰經營性收益權、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新思界
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認為,海綿城市是我國城市建設新型模式,有助于提高城市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能力,增強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