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給大遺址保護帶來挑戰
大遺址是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發展要素。在國家首批確定的36處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中,洛陽有4處。國家“十一五”重點保護的100處大遺址,洛陽有5處。在國家“十二五”確定的“六片、四線、一圈”大遺址保護戰略框架中,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交會于洛陽,洛陽片區仍是重要片區之一。
在洛河沿岸、東西不足5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宜陽韓城以及邙山陵墓群等7處大型遺址,密度之高、規模之大、跨越時間之長、內涵之豐富,世所罕見。
當前,洛陽片區大遺址正處于歷史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大遺址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大規模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大遺址的威脅不斷加劇,破壞遺址、影響遺址景觀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和影響大遺址保護工作的諸多問題依然突出。洛陽片區大遺址保護既面臨加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又面臨自然和人為破壞等諸多因素挑戰。而且大遺址大都位于城市建成區或城鄉接合部,處理好大遺址保護與城鄉建設、民生改善、歷史傳承的關系迫在眉睫。
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文化惠民
近年,為破解大遺址保護瓶頸,洛陽市因地制宜,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文化惠民、彰顯特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遺址保護理念,在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和偃師商城等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綜合效益日益彰顯,受到社會關注。
在城市規劃編制上,洛陽市先后編制了五大都城遺址和邙山陵墓群整體保護規劃,形成了洛陽特有的城市規劃形態和布局。經過歷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已經形成了以北部邙山—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定鼎門遺址—關林—龍門為主的縱貫南北的城市歷史景觀軸線和以洛河—伊河為主的南北對稱、東西拓展的現代城市發展軸線。
把文化傳承與城市未來結合起來
大遺址具有體量大、規模大的特點,大多位于城市建成區或城鄉接合部,征遷安置和用地問題壓力巨大,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保護大遺址的有效途徑之一。與傳統的大遺址保護相比,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大遺址保護如何解決其與城鎮化的關系,已變得更加重要了。
那么,如何使鄉村在城鎮化發展中繼續存在下去,讓文化遺產得到很好保護呢?相關考古研究專家表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需要把考古與城市發展相結合,創新觀念,把文化傳承與城市未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