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民航局以《關于支持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的復函》(發改地區〔2016〕2209號)批準重慶設立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重慶從8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兩個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之一。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的建設,對新生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一、規劃范圍
根據《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結合重慶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機場周邊建設情況,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規劃范圍東至渝鄰高速公路,西至嘉陵江,北至后河、龍王洞山和銅鑼山山脈,南以渝北區南部范圍線為界,包括空港工業園區、創新經濟走廊、空港新城、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總體規劃區、悅來會展城、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兩路老城區及其他區域,總面積147.48平方公里,其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總體規劃區36.68平方公里。
二、總體定位
總體發展目標
力爭經過10年左右努力,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總體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戰略定位
努力實現五大戰略目標,即:建成內陸開放空中門戶,打造低碳人文國際臨空都市區,打造臨空高端制造業集聚區,打造臨空國際貿易中心,打造創新驅動引領區。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五大戰略目標

資料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三、空間布局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著力構建“一核五區”的產業空間和“一主軸、三核心、九廊道”的生態空間格局。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功能分區圖

資料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一核”
即臨空經濟示范核心區,面積42.21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航空產業項目12.2平方公里),是臨空經濟集聚展示窗口。主要依托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和中新合作航空產業項目,重點發展航空總部、航空客貨運輸、航空維修檢測與培訓、航空展示、航空配餐及航空服務等。
“五區”
即臨空制造區、臨空商務區、臨空物流區、臨空會展區、臨空保稅區5個功能片區。
臨空制造區:面積約36.4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城、創新經濟走廊、空港工業園區,重點發展智能終端、人工智能、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等前沿科技產業。其中:前沿科技城加快發展高附加、輕體量的前沿科技制造業,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創新經濟走廊加快集聚高端科研創新人才,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等前沿科技服務。
臨空商務區:面積約38.91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兩路商圈、仙桃數據谷及航空小鎮,重點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的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城市生活配套服務業,并為駐場航空公司提供生活基地。
臨空物流區:面積約2.2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鐵路樞紐東環線及其木耳站、機場支線和木耳物流園,重點發展與航空配套的鐵路物流、鐵空公聯運物流。
臨空會展區:面積約18平方公里。主要依托悅來會展城,重點發展會展及關聯產業。
臨空保稅區:面積約9.7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貿易和保稅倉儲。
“一主軸”
為生態景觀主軸。
“三支點”
即航空文化公園、重慶中央公園、濕地科普公園。
“九廊道”
為9條線性生態景觀廊道。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生態空間分布圖

資料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四、重點發展產業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以集群為導向,大力發展臨空物流、臨空制造、臨空商務、服務貿易四大臨空產業,打造中西部臨空高端制造業基地和臨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臨空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重點發展產業

資料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五、總結
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認為,重慶臨空經濟示范區的建設,不僅標志著重慶又一重點功能區進入國家戰略,更為渝北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隨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深入實施、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獲批、江北國際機場管轄權回歸重慶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157”目標逐步實現,臨空經濟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此外,重慶不斷優化發展環境,釋放政策“紅利”,多方面為臨空經濟示范區提供政策便利。
重慶處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的節點上,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銜接和聯動幾大戰略的重要樞紐。臨空經濟區的建成將充分釋放重慶機場片區的發展潛力與資源整合能力,依托空港發展的商務區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整合樞紐、口岸與保稅區“三個三合一”資源,打通貿易通道,實現投資多元化與便利化,大力發展臨空經濟,使之成為助推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新引擎,培育新的國際大都市增長極。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為您提供
《2017年中國臨空經濟產業發展戰略及投資策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