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銀行注冊資本金雄厚、資產規模突飛猛進、成立不到三年就成功上市,帶著這些優勢的,卻依然在港交所遭遇了一股寒流。
7月19日,中原銀行正式在港交所掛牌,實現了成立之初的愿望,但招股結果顯示,中原銀行公開發售股份僅獲0.39倍認購。這樣的情形已在此前赴港上市的中小銀行身上上演過。
2016年一季度,幾乎同時在港IPO的浙商銀行和天津銀行都未獲足額認購,其中浙商銀行獲得0.56倍認購,而天津銀行認購率僅有7.76%,不足一成。時間再向前推四個月,2015年12月份在香港IPO的青島銀行,香港公開發售部分僅獲得0.36倍認購,錦州銀行更是僅獲得4%的認購,兩家銀行最終成功IPO都仰賴基石投資者的捧場。
中原銀行曾表示,對上市后的表現有信心,不同的投資者會對不同公司的股票投資存在自己的估值及定價,憑借該行豐富的行業經驗、競爭優勢及未來發展前景,相信可以足夠吸引國際及散戶投資的青睞。
中原銀行不是第一個IPO遇冷的中小銀行,恐怕也不會是最后一家,這些銀行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提高自身估值來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市場會看銀行戰略定位,如果有特色化、差異化經營,市場可能就會給出更高估值,反之對傳統經營模式的估值就會相對較低。在差異化、特色化經營基礎上,如果銀行有特定的客戶群體,或所在特定的行業區域能支持銀行獲得更好的增長,也是提高估值的優勢。
其次,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凈息差水平和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是市場考量的因素。目前銀行傳統的靠資產規模擴張的模式會發生轉變,轉型后未來更多是輕資本運作。從利息收入看,銀行是不是有足夠大的利差空間,這又取決于銀行的負債水平,是不是成本比較低,可以提高較高的利差空間;對于非利息收入,銀行是否有多元化的平臺,以及其他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占比高的話也可以獲得比較高的估值。
第三取決于銀行資產質量狀況,這也是上述銀行普遍出現的問題。溫彬表示,如果銀行不良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風控比較好,盈利水平也優于市場平均表現,市場也會給更高的估值。
雖然,截至2016年末,僅2年時間,該行總資產已由2069.48億元增長至4330.7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4.7%。若照此速度,中原銀行總資產規模突破6000億元的愿望在今年末就可能提前實現。但是,香港IPO認購率過低,顯示出香港投資者并不認為資產規模大,銀行的前景就更好。以后國內的銀行,如果要再赴香港上市,需要格外注意“too big,too good”并不適用于H股。
更多
財經資訊,請關注新思界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