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又稱為義肢,是通過工程技術的手段和方法,為肢體不完全的缺損者而專門設計和裝配的人工假體。假肢主要是用來代替失去肢體的部分功能,使得截肢者恢復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假肢大致可分為兩類,分別為上肢類和下肢類。其中,上肢類假肢在我國假肢市場中的占比為較大。
從產業鏈上游來看,我國假肢原材料主要有木材、鋁材、鈦合金、塑膠、碳素纖維材料等。早期,由于技術發展不成熟,我國假肢原材料多以木材、鋁材為主,但隨著我國材料研究不斷進步,新興材料逐漸應用到假肢行業。目前,我國假肢原材料主要以碳素纖維、鈦合金為主。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4-2028年中國假肢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殘疾人總人數為8591.4萬人,其中肢體殘疾人數為1735.5萬人。近幾年,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居民收入逐漸提升,康復意識有所增長。假肢作為一種改善人體系統機能、促進康復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市場滲透率逐漸增長。再加上我國智能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不斷創新,假肢在質量、功能、舒適性等方面得到較大提升,且仿生水平也逐漸提高,外觀更加接近于真實人體,因此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在此背景下,我國假肢市場規模逐漸擴大。2023年,我國假肢市場規模已經接近40億元。
目前,我國假肢市場主要被奧托博克、瑞哈國際兩家企業所壟斷,龍頭地位較為穩定。其中,奧托博克作為德國獨資企業,進入我國市場較早,憑借其雄厚的研發實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良的產品質量等優勢,占據了我國大部分市場。瑞哈國際作為中資企業,除了自產產品之外,代理了較多國外假肢知名品牌,例如斯泰芬艾德、福瑞達等,憑借其完善的銷售網絡在我國假肢市場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假肢企業起步較晚,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稍顯不足,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之間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近幾年,我國仿生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水平不斷進步,為假肢產品升級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未來有望開發出更加優質的產品,從而實現完全國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