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生活中,同性戀越來越受到關注,同性戀也不再很隱秘的話題,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缺乏基本對愛的認知,常常會出現假同性戀的現象,從而對其生活產生困擾。其實,只要正確認識同性戀的行為、
心理,加上家長老師適時引導,同性戀的現象便不會發生。
同性戀的產生也不是沒有根據的,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先天遺傳
只有極其少數的同性戀是遺傳基因因素引起的,即生理上的染色體的構成導致,是可以通過DNA鑒定出來的。
生物本能
人類性行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異性的環境中,如軍隊、監獄等,同性間的性愛是一種滿足性欲的取代行為。
家庭環境
同性戀者的父母未能為其子女提供適當的性別角色榜樣, 因此其子女的性別自我認定就不完全。如:親密親切型母親不恰當地取代了父親的角色,反對男孩中常見的粗魯莽撞行為,而鼓勵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動。
性侵犯
據調查,接受同性戀心理輔導的人員當中,有大約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歲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
同性戀又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對自我認同的茫然
心理專家表示,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戀心理咨詢中最常見的一類。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負巨大的精神負擔,這可以通過同性戀心理咨詢進行改善。
心理損傷大
同性戀也會在戀愛中產生矛盾,產生情感變化,甚至會因為愛上直人而痛苦不堪。這些憤怒的、悲傷的、無望的感情,郁積久了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無疑會給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其實,同性戀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對于未成年人,家長應該多對孩子表示關心理解,糾正孩子對同性戀的認知,必要時,帶孩子進行心理咨詢,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