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飛的世界里,有些理想主義者總是說:“我希望自己能夠本真地活著”。本真地活著代表你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但是你是否知道本真地活著意味著什么嗎?
在存在主義
心理學中,后面的選擇被稱作本真地生活。本真意味著真誠或所說的誠實。本真地生活意味著誠實地生活,即根據你自己內心的信念、信仰和價值觀來生活。事實上,一些作者還會加上:根據你自己和你身體的本性和性情來生活。本真地生活也意味著你在基本的生活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存在主義哲學家和神學者約翰·麥奎利這樣定義本真:個體擁有他們的自我,并把這個自我塑造進他們的自身形象,在這種意義上來說,生活是本真的。非本真的存在是由外在因素塑造的,不論它們是環境、道德規范、政治或宗教權威,還是其他的影響因素。
麥奎利說,存在主義對本真生活的定義涉及更多的是形式而非內容。它是存在賴以展現的外形,是達到的統一而非零散的程度,是練習自由和自立的途徑;而不是由流行的品味和標準來決定的。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能依據流行的品味和標準來獨立選擇生活。你可以這樣做,確實也有些人這樣做了。
道德哲學家瑪麗·沃爾諾克把本真視為每個人實現他或她自己潛能和可能性的能力。本真地生活是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并接受個人的結果,即一個人不得不找到他或她自己的命運并釋放自己的潛能。
在主義治療師漢斯·科恩鼓勵我們不要把本真這個概念看作一個能夠完全實現的目標。所有人在某些時候都可能是非本真的,那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樣,馬丁·海德格爾寫道,非本真的存在并不意味它承擔更少或是更低層次的存在。與此同時,本真當然是深切合乎需要的東西。
許多人似乎多年來以某種膚淺的方式活著。他們從一個活動折騰到另一個活動,扮演他們被需要的角色,觀看電視節目。他們似乎忘記了生活的深層意義,似乎不清楚他們為何在此。他們機械地表演被賦予的角色,表現他們認為別人期望的態度。海德格爾說,當我們根據他人的期望來指引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跟隨“他人”。
在某個時刻,有些人可以體驗到一次突然的醒悟,好像戲劇般地被生活所召喚。海德格爾談到良心的召喚,當他運用這個詞時,并不是指公共良心、全體道德準則,而是指來自一個人內在深處的良心。它是一個人掙扎著顯現、振作的本真部分發出的召喚,并鼓舞一個人的其余部分也蘇醒過來。根據海德格爾的觀點,這個聲音告誡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的責任。
你可以如何地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同時又不讓這種反思產生過重的負擔?一個答案就是決心。堅決的行為的特點是果斷、堅定和確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決心意味著明晰,它經常在艱難的生活經歷之后發展出來。這樣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決心涉及一個人保持專注和集中的能力。
一旦你對于自己為什么而活獲得了最低程度的明晰,本真的問題以及如何認真地對待你的生活似乎不再是“沉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