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增大,潛伏在人群中的抑郁癥,悄無聲息地吞噬著患者的快樂和健康,甚至求生的意志。
接受干預和治療者僅10%
2009年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一篇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數據顯示,我國的抑郁癥識別率僅為21%,遠低于世界平均的55.65%,接受干預和治療者僅10%。這意味著,近八成抑郁癥患者沒有被“發現”,九成抑郁癥患者沒有得到規范專業治療。
抑郁癥呈低齡化趨勢
如今,抑郁癥呈現低齡化趨勢。處于成長階段的過渡期,如兒童成長為少年,少年成長為青年時特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專家介紹,開學以來,已有許多家長帶孩子來做心理咨詢治療,懼怕考試、不愿做功課。很多厭學的表現其實都是受抑郁癥影響。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持續的睡眠改變、疲勞感、注意力嚴重無法集中、完全無法產生愉悅感等,應考慮尋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克服“病恥感”
盡管抑郁癥被形容為“精神上的感冒”,但與到醫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進精神疾病相關科室就診,顯然需要很大的勇氣。患者及其家屬的“病恥感”,是阻礙患者治療的一大“絆腳石”。要消除抑郁癥患者的“病恥感”,鼓勵患者主動就醫,首先要全社會正視抑郁癥,提高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
醫學研究專家指出家庭成員對患者越能理解和關心,患者癥狀就越能改善。否則,即使暫時好轉,也難以維持療效的穩定。專家提醒,如果你身邊有抑郁癥患者,請試著去理解他們正在經歷的那些黑暗、昏沉、無望和孤獨。請陪在他們身邊,給他們一些積極的鼓勵,給他們一些站起來的動力。
更多
健康資訊請關注新思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