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
新能源產業數據統計,2016年3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866噸,環比增加33.7%,一季度累計進口多晶硅36625噸,同比增加34.8%。
導致3月份進口總量創歷史新高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3月份從韓國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443噸,環比增加37.1%,比當月從美國、德國、臺灣進口總量還超出5%,在總進口量中維持46.5%的高位,仍然保持最大進口來源地;
第二,3月份從德國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4054噸,環比大幅增加75.5%,占總進口量的29.2%,較2015年2月份的進口最低位增加了近一倍多;
第三,3月份從臺灣進口多晶硅同樣創歷史新高達到1929噸,環比增加46.5%,位居我國第三大進口地區。
綜上,自韓國、德國、臺灣進口量齊創新高,是致使3月份多晶硅進口量躍居歷史高位的直接因素。
同時,國外多晶硅嚴重依賴中國光伏市場,也是多晶硅進口增長的原因之一。近十年來,隨著中國晶體硅光伏制造的崛起,美歐晶體硅光伏產品制造商相繼在競爭中消亡,造成歐美傳統的多晶硅原料必須出口到亞洲市場,而且主要是中國市場來消化全球主要的多晶硅。
此外,由于3月份從美國進口的多晶硅中99%都是通過保稅區倉儲轉口的方式進入國內,通過此避稅途徑進入的多晶硅價格自然比一般貿易進入的價格低很多,從美國進口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下跌,美國進口價格從2月份的43.83美元/千克直線下滑至14.38美元/千克。因此3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大幅下滑至14.27美元/千克,環比跌幅為13.5%。
作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基礎原料,多晶硅市場價格受“雙反”的影響也較為嚴重。自2007年以來,受國內光伏市場的推動,多晶硅產能急劇擴張。不久后,隨著低端產能過剩、生產成本倒掛等問題開始顯現,多晶硅價格一落千丈,加上國外企業的低價競爭,國內近90%的多晶硅企業一度瀕臨破產邊緣。
在2012年前后,國內多晶硅產能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歐美等國家對中國光伏實行“雙反”,導致國內光伏市場增速下降。彼時,多晶硅市場價格由曾經的300萬元/噸一度下降至12萬元/噸。時至今日,多晶硅的價格依然在10萬~12萬元/噸的低價徘徊。
在此背景下,中國于2014年先后對自美國、韓國、歐盟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了“雙反”措施。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被征收53.3%~57%反傾銷稅,韓國方面征收的稅率為2.4%~48.7%。
盡管如此,擁有價格優勢的國外多晶硅產品卻依然源源不斷的沖擊國內市場,甚至通過不法途徑走私進入中國。
行業研究人士表示,進口多晶硅走私問題在以前一直存在,主要還是受利益的驅使。
與國內同行相比,此前國外廠家的生產工藝成本較低,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這對于電池組件制造商來說,肯定更受歡迎。但由于高額的進口關稅,不排除一些貿易商會通過走私避稅等方式來攫取利益。
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情況正在好轉。4月15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公開表示,2015年我國多晶硅產量超過16.5萬噸,超過歐美等國家,成為全球供應的主力。并且多晶硅骨干企業的成本現在普遍低于國外的成本。如今國內多晶硅產業在成本、價格方面已經非常有競爭力。
新思界為您提供關于
《2015-2019年多晶硅市場發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預測報告》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