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剛過,河北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東等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在倒奶頻發的2015年1月,國內生鮮奶價格跌到了3.7元,同比下降12%。
“倒奶殺牛”事件為何發生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牛奶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還算得上是很“精貴”的東西,因此,“倒奶殺牛”事件發生之后,一時間引起輿論的嘩然。
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中國乳業竟然會出現“倒奶”現象?有調查發現,這次倒奶風波的主角是奶牛養殖散戶,對一些大型牧場來說,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波動,相反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業內認為,兩者之間的強烈反差折射著奶業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的真實現狀以及發展路徑。
與散戶養殖相比,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具有單產高、品質好、成本更低的優勢。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可以運用一體化專業飼養手段,有效保證牛奶質量,生產效率也比傳統飼養要高上30%-50%。同時,由于采取了標準化設備和設施,一旦有什么新技術新手段,這些牧場都能在第一時間有效對此進行推廣。
反觀散戶養殖模式,散養戶由于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理念,養殖效益明顯偏低,很難消化近些年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再加上對奶牛疫病防治不力和生鮮乳質量把控不嚴,生產出的原料奶常常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前些年國內市場缺原奶時,散養戶還可通過向中小型乳企銷售度日,但隨著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散養戶供應的原本品質上本就不高的原奶自然成為被市場最先淘汰的部分。
如何保障奶業健康發展
倒奶事件不是中國的特例,其他國家的奶業發展史上也曾有類似事件出現,那么他們是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的呢?
美國奶業發展了近百年,借助一系列政府支持項目和專業合作社的行業力量,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奶農利益保障機制,對于保護奶農生產積極性和防范價格大幅波動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對當下中國具有借鑒意義。
目前美國已有超過2.3萬家奶牛養殖場加入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該計劃相當于一項保險政策。奶農繳納一定保費,當連續兩個月內全美牛奶均價和平均飼料成本之差低于目標利潤水平時,奶農將從政府部門獲得補助。農業部官方網站設有專門的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頁面和自動圖表工具,幫助奶農計算所要繳納的保費和可能獲得的補助。
除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外,美國農業部還有配套的牲畜毛利潤計劃和奶制品捐贈計劃。
牲畜毛利潤計劃是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牛奶、玉米、大豆的期貨價格而非現貨價格來計算養殖場的利潤,便于同時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來進行套期保值。奶制品捐贈計劃,是指若連續兩個月內全美牛奶均價和平均飼料成本之差低于最低保障利潤時,農業部將以市場價格購買奶制品,捐贈給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營養補貼的機構。
除政府制定的支持政策外,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奶業合作社,在保障奶農利益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約85%的奶農已加入奶業合作社,由合作社處理和銷售牛奶。合作社會充分考慮奶農作為供應商的利益,利用集體談判力量與牛奶收購商和加工廠協商價格,保證奶農獲得較高的收購價格。奶農只需提供保質保量的牛奶即可。同時,一些奶業合作社還運營奶制品加工廠來平衡市場供求。比如,在滿足客戶需求后,將過剩的牛奶加工為黃油、奶粉、奶酪。
奶農倒奶的背后反應的是整個產業鏈出現的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也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切實保障奶農的利益和消費者的權益,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要位,才能使奶制品行業逐漸朝向健康的道路上發展。
美國奶業也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才取得今天的成績,中國奶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對奶業發展也要保持相當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