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2月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時表示,轉基因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新技術,中國農業轉基因產品的市場不能都讓外國的產品占領。
中國現在已經批準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棉花現在基本都是轉基因的。同時,批準進口了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籽等轉基因的農產品。2014年我國進口大豆超過7100萬噸,大部分是轉基因的。
中國作為13億人的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在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方面要搶占制高點。
中國曾經是國際上最早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1997年至2001年,我國大力推廣轉基因抗蟲棉花,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四,在之后的2003年、2006年,我國轉基因作物面積先后被巴西和印度超越。截至2014年,我國轉基因作物仍限于棉花和少量番木瓜,總面積約390萬公頃,與南美巴拉圭種植面積相當,并列世界第六。
2004年以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減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因為媒體報道了許多轉基因安全尚存風險的報道,阻擋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有個別企業為推銷產品,利用消費者對轉基因的“恐懼”心理,把轉基因的爭論與食品安全關聯,像花生油這種國內并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作物加工產品,打上非轉基因標識,在誤導消費者的同時,也加劇了行業惡性競爭。
加強科普的有效性,還需在輿論導向、思想認識層面形成公開、開放式討論的氛圍。區分轉基因作物與食品安全,以防被個別企業利用來混淆民眾的視聽。同時應規范并完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轉基因食品的推廣和銷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開和尊重消費者選擇權的基礎上,杜絕“打擦邊球“、對轉基因事實語焉不詳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