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度經濟運行數據之后,各地也陸續發布“地方版”經濟數據。其中廣東、福建兩省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了1萬美元。至此,我國已有8個省區市邁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的行列。
廣東省1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實現GDP 6.78萬億元,同比增長7.8%;人均GDP按平均匯率折合10330美元,首次超過1萬美元。同期,福建實現GDP 24055.76億元,人均GDP折合10376美元,同樣突破人均1萬美元的門檻.
從2008年上海首次突破這一門檻,到今天的8個成員,中國花了7年的時間。可以看到,在進入這一“俱樂部”的8個省區市中,除了內蒙古之外,都屬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其實,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只是一個經濟指標,無法涵括和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中國現在經濟縱向是世界第二,但論人均,只能排到世界80多名之后。因此,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是一些地區經濟相對發達。
在統計學領域中,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般來說,標志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達到這一標準時,國家的產業升級、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都隨之達到了較高水平。
拿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國的“1萬美元俱樂部”確實還存在差距。在整體的高發展水平之下,是內部發展的不均衡。讓民眾感到“被平均”的是,人均GDP上去了,但是居民的收入卻似乎未達到與之相匹配的標準。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居民收入一般占人均GDP的比重為55%,但中國很多地方都不足40%。專家指出,這和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驅動有關,沒有真正轉型為消費驅動、創新驅動,因此并未完全惠及百姓。
這種矛盾的現象,本身就說明人均GDP不是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經濟現象的指標,也不一定和社會福利、收入分配平衡有關,發達地區的高人均GDP,不能掩蓋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社會公平等事業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GDP只是一個數字而已,真正能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是否越來越好的衡量指標,一個是收入與物價比,另一個是生活環境。而GDP的漲跌與此相關性似乎不大,貧富差距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一直存在,高房價,高物價仍然讓一大部分人望而生畏。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縮短貧富差距,將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與美好才是當務之急,也是真正能惠及民生的舉措。